时值仲夏,位于北京郊区的某军事训练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“新兵”——中国击剑国家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们,在为期两周的封闭式军训中,剑手们暂时放下了手中的花剑、重剑和佩剑,在烈日下站军姿、走正步、练体能,以军事化训练磨砺意志品质,为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注入新的精神动力。
从剑道到训练场 转变中的坚守
每天清晨五点半,哨声准时响起,奥运冠军孙一文、世锦赛奖牌得主张家朗等名将与其他队员一样,迅速整理内务,穿戴整齐,以最快速度集合列队,站军姿训练中,队员们一动不动地站立一个小时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浸透了迷彩服,但没有人擦拭,更没有人抱怨。
“击剑比赛往往需要在一个动作上保持极致的稳定性,军训中的站军姿训练实际上是对我们专项能力的一种特殊锻炼。”男子花剑主力队员莫子维说道,这位在赛场上以灵活步伐著称的年轻选手坦言,最初以为军训只是走形式,但真正参与后才发现,这种训练对专注力和耐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比赛中的表现。
军训教官李队长表示:“这些运动员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纪律性,他们将军训视为另一种形式的竞技,每个人都全力以赴,这种态度令人敬佩。”
意志磨砺与团队凝聚的双重收获
本次军训不仅包括常规的队列训练,还增设了战术爬行、野外拉练、团队协作障碍等项目,在40度的高温天气下,全员完成了20公里徒步拉练,无一人掉队。
女子重剑组在团队协作障碍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,这个由老将和新秀组合的队伍,在模拟战场环境中互相扶持,以创纪录的时间完成了所有项目。“击剑看似是个人项目,但实际上背后是整个团队的支持。”孙一文在分享会上说,“就像在障碍项目中,我们需要相互信任、默契配合,这与我们在国际赛场上需要团队精神是完全一致的。”
军训期间的晚间时间,队伍组织了多次主题研讨会,教练组针对过去几届奥运会的备战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,特别是对东京奥运会上的得失进行了深入分析,张家朗在分享中提到:“军训让我们远离日常训练环境,反而能够以更清醒的头脑思考技术细节和战术安排,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集体生活,让我们对‘国家队员’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”
从军营到赛场 经验延续的奥运路径
中国击剑队领队王键表示,将军训作为奥运备战的重要环节,是基于过去三届奥运备战周期的成功经验。“我们发现,经过军训的队员在大赛中的心理稳定性和抗压能力有明显提升,特别是在比分落后或裁判判罚不利的情况下,能够更快调整心态,保持专注。”

这种特殊的训练方式源于中国击剑队多年的经验积累,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,击剑队就首次引入了军训环节,当时的结果令人欣喜——中国击剑在那届奥运会上获得了1金1银的好成绩,此后,军训成为击剑队奥运备战的固定项目,形成了独特的“中国击剑备战模式”。
心理学专家张教授分析道:“军事训练能够模拟高压环境,让运动员在极端条件下学会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,这种能力转换到赛场上,就成为关键时刻稳定发挥的心理保障。”
巴黎奥运在即 全面进入备战状态
随着军训结束,击剑国家队已经返回北京训练基地,投入更加紧张的奥运备战中,根据计划,接下来队伍将参加一系列国际赛事,检验前期训练成果,同时获取奥运积分。

教练组根据每位队员在军训中的表现,制定了个性化的强化方案,对于年轻队员,重点加强心理素质训练;对于老将,则更注重状态调整和伤病预防,整个队伍形成了以老带新、经验共享的良好氛围。
“军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我的潜力。”孙一文在总结会上分享道,“那些以为坚持不下去的时刻,其实只要再多坚持一秒,就能突破自己的极限,这种体验会让我们在奥运赛场上更加自信。”
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在视察军训成果时强调:“今天的汗水是为了明天的辉煌,中国击剑队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,我们要将这些宝贵财富转化为赛场上的竞争力,在巴黎奥运会上展现中国剑客的风采。”
随着巴黎奥运会的临近,中国击剑队正以军训为新的起点,将意志品质的训练成果转化为竞技实力的提升,努力延续中国击剑的辉煌,在明年的赛场上,这支经过军营淬炼的队伍能否亮剑巴黎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