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选帅工作近期再度成为舆论焦点,据《东方体育日报》报道,国家队新任主教练的遴选进程推进缓慢,且中国足协在决策过程中“根本做不了主”,引发外界对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的广泛质疑。

自2023年亚洲杯结束后,国家队主帅职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,尽管足协成立了选帅小组,并初步接触了部分国内外教练,但实质性进展有限,多位足球界人士透露,选帅工作表面由足协负责,实则受到体育管理部门、赞助商、地方利益相关方等多重力量的影响,导致决策流程复杂、效率低下。

选帅工作陷入停滞

2024年初,中国足协宣布启动选帅程序,并承诺将本着“专业、公正、透明”的原则遴选合适人选,然而大半年过去,选帅工作仍停留在初步筛选阶段,据悉,足协最初拟定的候选人名单包括多名欧洲、亚洲知名教练,甚至与部分人选进行了初步接触,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
有内部人士表示,选帅小组在向更高层管理部门汇报时,多次被要求“重新评估”或“补充材料”,甚至被直接否决候选人选,导致工作不断推倒重来,这种层层审批、多方博弈的机制,严重拖慢了选帅进程。

东体,国足选帅推进缓慢 足协决策权受多方牵制

决策机制受质疑

“足协根本做不了主”——这句话在足球圈内早已不是秘密,多位业内人士指出,国家队的选帅工作远非简单的技术决策,而是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。

体育管理部门对国家队建设有着直接指导权,选帅不仅要考虑教练的战术理念和执教能力,还需符合国家队建设的整体战略方向,而这一方向往往随着管理层的调整而发生变化。

赞助商和商业合作伙伴的意见也在决策中占据重要分量,国家队主帅的形象、口碑和媒体影响力,直接关系到商业价值的开发,选帅过程难免受到商业利益的牵制。

地方俱乐部和相关利益方也通过不同渠道施加影响,某些俱乐部希望自家教练或球员在国家队获得更多机会,从而间接影响选帅决策。

东体,国足选帅推进缓慢 足协决策权受多方牵制

这种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,虽旨在平衡各方利益,却往往导致效率低下和责任模糊,选帅工作成为“谁都能说话,但谁都负不了责”的典型局面。

历史问题积重难返

国家队的选帅难题并非首次出现,回顾过去二十年,中国男足的主教练更迭频繁,且多次出现“临阵换帅”“仓促签约”等情况,从外教到本土教练,从大牌名帅到性价比选择,各种模式均尝试过,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。

究其原因,除了教练个人能力外,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国家队的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和稳定性,选帅决策往往受到短期成绩压力、舆论风向或行政指令的影响,而非基于技术层面的科学评估。

某些外教虽然带队成绩尚可,但因与管理部门理念不合而提前离职;某些本土教练虽然熟悉国情,却因缺乏国际经验而难以应对大赛压力,这种反复摇摆的选帅策略,使国家队难以形成稳定的战术体系和更衣室文化。

对国家队建设的负面影响

选帅工作的拖延,已对国家队的备战工作产生实质性影响,按照赛程安排,国家队将在2025年迎来世界杯预选赛的关键战役,由于主帅迟迟未定,球队的集训计划、热身赛安排和球员选拔均无法系统推进。

长期“群龙无首”的状态也影响了球员的心理预期,多位国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不清楚国家队的未来方向,也不知道新教练的战术要求,这让他们在俱乐部和国家队的表现衔接上面临困难。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选帅难题折射出国家队建设中的系统性困境,如果决策机制不能理顺,即使最终确定了主帅人选,也可能因支持不足或干预过多而难以发挥应有作用。

改革呼声日益高涨

面对选帅困局,足球界人士和球迷的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,多位专家建议,应从体制机制上优化国家队的决策流程,明确足协与管理部门的权责边界,让专业人做专业事。

具体而言,可以借鉴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,建立技术委员会主导的选帅机制,减少行政和商业因素的干扰,应制定国家队建设的长期规划,避免因短期成绩或舆论压力而频繁调整方向。

透明度的提升也是关键,选帅标准、流程和进展应及时向公众披露,接受社会监督,避免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。

国家队的选帅工作看似是一个具体的人事问题,实则是中国足球管理体制的缩影,决策机制的多头管理、责任模糊和效率低下,不仅拖慢了选帅进程,更对国家队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

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和理念更新,唯有理顺决策机制,减少非专业干预,中国足球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,国家队的选帅难题也才能真正得到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