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世界职业斯诺克的赛场上,一个现象持续引发讨论:尽管规则从未明文禁止女性参赛,但男女选手同台竞技的场景却极为罕见,这项被称为"绅士运动"的室内项目,既不依赖爆发性体能,也没有身体对抗要求,为何依然保持着事实上的性别隔离?
规则平等与现实差距
斯诺克运动自19世纪诞生以来,其规则从未基于性别设限,世界职业比利与斯诺克协会(WPBSA)的章程中,没有任何条款阻止女性参加职业赛事,理论上,任何达到职业水平的选手,不论性别,都可以参加世锦赛、英国锦标赛等顶级赛事。
然而现实是残酷的,在斯诺克百年历史上,仅有一位女性选手——丽贝卡·肯娜曾在2023年世锦赛资格赛中获胜,职业巡回赛中女性选手的数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,与数百人的男性选手形成鲜明对比。
生理因素并非主因
斯诺克运动对体能的要求确实与传统体育项目不同,它不需要爆发力、速度或耐力,而是侧重于精准度、心理素质和战术思维,研究表明,顶级斯诺克选手在比赛中行走的距离仅相当于约0.8公里,心率平均保持在每分钟80-130次之间,与步行锻炼相当。
运动科学家艾伦·皮尔逊博士指出:"从纯生理学角度看,斯诺克可能是最不受性别差异影响的竞技运动之一,女性完全具备在这项运动中达到顶尖水平的身體条件。"
历史与社会因素交织
斯诺克的性别差距根源在于历史和社会因素,这项运动长期被塑造成男性主导的社交活动,与俱乐部文化、烟草营销和传统性别角色紧密相连,直到20世纪后期,女性才被允许进入许多传统斯诺克俱乐部。
香港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陈丽莎认为:"斯诺克的性别不平等不是规则造成的,而是深植于这项运动的文化和历史中,女性缺乏参与途径、榜样效应和同等资源支持。"

经济差距的关键影响
职业斯诺克的经济结构加剧了性别差距,大多数选手依靠比赛奖金维持生计,而女性选手由于参赛机会少,很难获得足够收入来支持全职训练。
2023-2024赛季,男子世锦赛冠军奖金为50万英镑,而女子世锦赛总奖金仅为6万英镑,这种经济差距形成了恶性循环:低奖金导致女性难以全职投入训练,水平难以提高,进而影响比赛观赏性和商业价值。
12届女子世界冠军瑞安·埃文斯坦言:"如果没有其他工作收入,仅靠斯诺克比赛奖金,女性选手几乎无法维持职业生涯。"
改变正在发生
近年来,斯诺克管理机构开始采取措施促进性别平等,世界斯诺克巡回赛(WST)推出了女子斯诺克系列赛,并为顶尖女性选手提供外卡参加职业赛事。
2023年,WPBSA启动了"女性斯诺克发展计划",投入资金支持有潜力的年轻选手,中国、泰国等国家也开始系统培养女性斯诺克人才。
比利时新星温迪·詹斯表示:"情况正在改善,越来越多年轻女孩开始接触斯诺克,我们有更多比赛机会,但真正改变需要时间,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。"
结构性与文化壁垒
除了经济因素,斯诺克运动的结构和文化环境也对女性参与构成挑战,职业斯诺克需要频繁旅行参赛,对负有主要育儿责任的女性来说尤为困难,传统的斯诺克环境仍然存在微妙的排斥感。

现役职业选手吴安仪分享道:"有时候我仍然是比赛现场唯一的女性,不是明显的歧视,而是一种无形的不自在感,需要更多女性参与来改变这种环境。"
技术差异的迷思
有人认为男女选手在技术特点上存在差异,但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,研究表明,顶级男女选手在击球准度、走位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没有系统性差异,个别女性选手的表现足以证明这一点——香港的吴安仪曾多次击败男性职业选手,包括世界排名前32的选手。
多元化发展的未来
斯诺克运动面临着一个更广泛的问题: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参与者,性别平等可能是解决这一挑战的关键部分,增加女性参与不仅关乎公平,也能扩大运动粉丝基础和市场价值。
世界斯诺克联合会主席杰森·弗格森表示:"斯诺克的未来在于多元化,我们正在努力确保这项运动向所有人开放,无论性别、背景或国籍,真正的改变需要时间,但我们承诺推动这一进程。"
斯诺克的性别平等之路漫长而复杂,涉及经济支持、文化转变和系统改革,尽管挑战重重,但这项优雅的运动确实具备成为真正平等竞技场的独特条件——技巧和智慧远比体力重要,随着更多资源的投入和社会观念的转变,也许不久的将来,斯诺克赛场上的性别界限将最终被打破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