赛事扎堆,奥运遗产持续发力

本雪季伊始,北京的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、首钢滑雪大跳台、国家游泳中心“冰立方”等奥运场馆便已进入连轴转状态,作为后冬奥时代的标志性场馆,“冰丝带”在改造后首次承办了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总决赛,吸引了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顶尖运动员,首钢滑雪大跳台则举办了单板滑雪与自由式滑雪世界杯,运动员们在工业遗存与冰雪赛道交织的独特景观中竞技,成为“双奥之城”创新利用城市空间的生动写照。

“这种赛事密度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,”北京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冬奥会为我们留下了世界级的场馆资源和专业的运营团队,我们不仅要维护好这些设施,更要让它们‘活’起来,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赛事,保持冰雪运动的热度。”

据不完全统计,从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,仅在北京地区举办的国际级和全国级冰雪赛事就已超过15项,平均每周都有一场重要比赛举行,这种密集安排,既是对场馆运营能力的考验,也为中国运动员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与世界高手过招的机会。

本土新秀崛起,竞技水平稳步提升

赛事密集最大的受益者当属中国运动员,在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比赛中,22岁的小将张林在男子1500米项目中斩获金牌,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世界杯冠军。“在‘冰丝带’比赛的感觉非常特别,”张林赛后激动地说,“观众的呐喊让我想起了冬奥会时的场景,这种氛围激励着我不断突破。”

同样令人欣喜的还有雪上项目,在崇礼云顶滑雪公园举办的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世界杯中,19岁的李梦琪凭借一套高难度动作夺得银牌,创造了个人最佳战绩,她的教练指出,正是由于国内高水平赛事增多,年轻选手获得了更多实战经验,心理素质和技术稳定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
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专家分析认为,后冬奥时代,中国冰雪运动的竞技人才培养已进入良性循环。“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,完善的赛事体系为他们提供了成长阶梯,现在我们可以看到,新人辈出的局面正在形成。”

产业联动,冰雪经济迎来新机遇

赛事的密集举办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,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,2024-2025雪季,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冰雪旅游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三成,其中专门为观看赛事而规划的“观赛游”成为新亮点。

“我们推出了‘双奥之城冰雪赛事之旅’产品,将赛事门票、场馆参观和冰雪体验打包,市场反响非常好。”某旅行社产品经理介绍道,各大体育品牌也加大了冰雪装备的推广力度,国产滑雪板、冰刀等专业器材的销量显著增长。

在延庆冬奥赛区,依托高山滑雪中心打造的“雪飞燕”大众体验区已成为京郊滑雪热门目的地。“赛事带动了大众参与,大众参与又反哺赛事人气,这种良性互动正是我们乐见的。”延庆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更为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冰雪文化的普及上,多场赛事组织方都设置了冰雪运动体验区,邀请观众在观赛之余亲自上冰上雪,这种“观赛+体验”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冰雪运动的参与门槛。

智慧赋能,赛事体验全面升级

双奥之城冰雪赛事密集,冬季运动热潮再掀高潮

今年冬天的冰雪赛事还展现了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,在“冰丝带”,新一代监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冰面温度、硬度等数据,确保比赛条件始终处于最优状态,观众通过手机APP即可获取运动员实时速度、技术分析等专业数据,大大提升了观赛的专业性和趣味性。

“我们正在打造‘智慧冰雪’生态系统,”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透露,“从场馆运营到赛事组织,从运动员训练到观众服务,科技正在全方位改变冰雪运动的面貌。”

在国家体育馆举办的冰球联赛中,5G+8K直播技术为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提供了沉浸式观赛体验,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,则让观众可以从任意角度欣赏运动员的精彩动作,这种创新体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关注冰雪运动。

可持续发展,双奥之城的全球示范

作为双奥之城,北京在持续举办冰雪赛事的同时,格外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,所有奥运场馆均采用绿色电力,制冰技术不断优化以降低能耗,赛事物资循环利用率达到85%以上。

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在近期访问时表示:“北京为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设立了新标准,这些充满活力的赛事证明,奥运投资可以产生长期回报,不仅限于体育领域,还涵盖经济、社会和环境多个维度。”

随着2025年春季临近,本雪季的冰雪赛事渐近尾声,但双奥之城的冰雪故事远未结束,据悉,北京正在积极申办2029年世界冬季运动大会,同时规划建设更多大众冰雪设施,让奥运遗产惠及更广泛的人群。

双奥之城冰雪赛事密集,冬季运动热潮再掀高潮

从冬奥会的历史性成功到后冬奥时代赛事密集的常态,北京正以其独特的双奥身份,向世界展示如何将一届赛事的辉煌转化为持续的动力,这座城市用行动证明,冬奥不是终点,而是冰雪运动新纪元的起点,在这个冬天,每一片冰面、每一道雪痕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:双奥之城的冰雪热情,才刚刚开始。